全国政协《文史资料选辑》第十八辑、全国政协回忆录专刊《纵横》1989年第三期、2006年第七期分别刊发了《孟良崮战役回忆》、《张灵甫与孟良崮战役》、《张灵甫与王耀武》三篇回忆文章,通过这三篇文章,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“抗日名将”张灵甫易操盘,有多么志大才疏和骄横跋扈——他临死前也没有改掉目中无人的脾气,如果他向黄百韬和李天霞求援的时候换一种口气和语言,甚至也是有可能逃掉的。
之所以在张灵甫“抗日名将”四个字加引号,是因为有些王耀武的抗战之功,被别有用心的人安在了张灵甫头上—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张灵甫都不是真正的将军,他是1945年2月才被正式授予陆军少将军衔,此前他挂一颗将星,是他1938年担任七十四军五十一师一五三旅旅长时的“职务军衔”,这军衔直到七年后才“转正”。
七十四军(也就是整编七十四师)是俞济时和王耀武接力打造出来的“王牌部队”,交到张灵甫手上,不到两年就在孟良崮全军覆没,王耀武闻讯后好几天睡不着觉,整夜徘徊,其痛心疾首可想而知——当时本应该是交给李天霞的,但王耀武觉得张灵甫欠他人情好掌控,就弃李天霞而选张灵甫,李天霞当了稍差一点的整编八十三师师长。
孟良崮战役进行的时候,李天霞是整编八十三师师长、张灵甫是整编七十四师师长、黄百韬是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。
第七兵团第二十五军中将军长陈士章(1975年特赦)在《黄百韬(原文为伯韬)的起家与败亡》(全国政协《文史资料选辑》第二十一辑)中回忆:“一九四七年二月下旬,汤恩伯继续欧能攻占临沂之后,在临沂召集黄百韬的整二十五师、李天霞的整八十三师、张灵甫的整七十四师、李振的整六十五师、黄国梁的整六十四师……部署如次:(1)整七十四师归整八十三师指挥,进出桃圩,掩护八十三师进占界牌,并与整十一师胡琏部协攻蒙阴。(2)整二十五师七十四师占领蒙阴后,即由费县进出蒙阴,并指挥整六十五师配置于左翼后,控置于蒙阴、新泰之间,联系王凌云的整九师,尔后统一前进。”
汤恩伯让李天霞指挥张灵甫,是因为李天霞在黄埔比张灵甫高一期,但是张灵甫一向跟李天霞不对付,所以七十四师到达桃圩、蒙阴之线时,自请归黄百韬指挥。
黄百韬当然指挥不了张灵甫,张灵甫选择黄百韬,可能是因为黄百韬比李天霞更好欺负,所以黄百韬说一句他顶一句:“张预备进出坦埠,特先修朵庄至坦埠的公路,黄认为会暴露企图,加以制止,张不听并说:‘正要引匪前来。’等到已发现解放军主力由蒋峪、悦庄南下时,黄又令张迅速撤退至朵庄、桃圩之线,控制天马岭,右翼紧靠八十三师,左翼接二十五师,张又不听,并放弃天马岭,独占孟良崮。”
张灵甫上孟良崮之前,黄百韬就坚决反对:“你的装备重,车辆多,怎能上得山?而且山上如果没有水,你怎么办?”
张灵甫的话,马谡肯定赞成:“找解放军的主力还找不着,现在来的正好易操盘,等我吸住它。置之死地而后生,机不可失。”
张灵甫和黄百韬的战略构想是有抵触的:张灵甫是想自己在孟良崮吸引解放军,四周的八十三师、二十五师、六十五师等部再反包围,黄百韬认为张灵甫是异想天开,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解放军擅长围点打援。
黄百韬原本的想法先求稳再求胜,也就是以沂水支流为障,合八十三、七十四、二十五、六十五等四个师,连绪固守界牌、蒙阴之线,另以七十四、二十五两师之各一部,固守天马岭、虾蟆岭,阵如长蛇,击头则尾应,击尾则头应,击张则首尾之八十三、六十五两师包围其两侧,加以席卷,俟其攻势顿挫,转移攻势。
张灵甫放弃天马岭,把黄百韬的一字长蛇阵打断了腰,所以张灵甫企盼的援军就被分割开来,想救援也无能为力,可笑的是张灵甫进入死地而不自知,据逃出的张灵甫副官回忆,当时山上断水断粮,张灵甫还是像马谡一样信心满满:“旅长等问张:‘无水怎能持久?必须想办法。’张说:‘士兵既然怕渴,感觉渴死比战死还难受,还不死力冲下去吗?’”
张灵甫是有罐头的,他也从来没有渴得嗓子冒烟的经历,但笔者知道,夏天锄地的时候,两个小时不喝水,就会头昏眼花手软脚软拿不起锄头,打仗是个体力活(比如打八一大杠,三个弹夹下来,也会累得肩膀酸痛),不补充水分,战斗力也无从谈起:有时候渴真的比死还难受,而且渴到极限,连拼命的力气都没有了。
张灵甫被包围后,老蒋给他空投了馒头、米饭、弹药和水囊,虽然有一部分投到了解放军阵地上,但被围的张灵甫和高级军官,倒还没有吃不上饭喝不上水,所以并不知道又饥又渴的基层官兵已经没有了战斗力,我军在打扫战场的时候,还发现在六零零高地与孟良崮主峰之间的一个洼地里,七千名蒋军官兵抱着武器静静地呆在那里,毫不反抗地当了俘虏。
老蒋除了给张灵甫投放粮水弹药,还命令周边其他部队紧急向孟良崮攻击前进,有了老蒋的支持,张灵甫又嚣张了起来:“张灵甫率七十四师指挥所躲在一个山洞里,用报话机对二十五师师长黄百韬、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频频呼救:‘你们快快向我靠拢!’”
张灵甫倒驴不倒架,明明是想让黄百韬李天霞救他,但喊话的时候却用命令的口气,说话也不是求救,而是命令跟他平级的整编师长——如果老蒋或汤恩伯给他授权倒还说得过去,但问题是汤恩伯让张灵甫归李天霞指挥而张灵甫不肯,张灵甫还曾主动要求接受黄百韬指挥,他这时候命令黄李二人向他靠拢,这岂不是倒反天罡?
李天霞和黄百韬虽然驰援受阻,但并不是打不过去:“李天霞虽与张灵甫近在咫尺,但他和张灵甫素来有隙,只派了一个团作了一下象征性的增援。”
李天霞派过去的那个团,就是八十三师十九旅五十七团,团长罗文浪被俘前,张灵甫还在吓唬他:“我已经向国防部告了状!”
黄百韬和李天霞都没有全力救援,这是可以肯定的:“张灵甫态度骄傲,话不明说。李天霞见张已被图于孟良崮,不但不激,反率八十三师先逃。黄伯韬愤其不听命令,所以不加救援,以致被歼灭了。”
张灵甫虽然是王耀武“救出”并一手栽培起来的,但两人为人处世方式却有本质不同:王耀武很会做人,对上司、同僚乃至下级都能做得面面俱到,令人皆大欢喜;张灵甫则是目空一切,除了老蒋谁都不放在眼里(包括汤恩伯甚至王耀武),对平级将领也是颐指气使,俨然以长官自居,别说是黄百韬李天霞,如果您是张灵甫的“友军”,在张灵甫命令你“向他靠拢”的时候,您会拼了老本儿去给张灵甫当垫脚石吗?
后来有人说当时黄伯韬如果指挥二十五、六十五两师,全力猛扑天马岭、虾蟆岭,七十四师或不致全部覆没,但是当时因为张灵甫贪功冒进,破坏了一字长蛇阵,所以黄百韬的侧背也受到了威胁,不能不先求自保,再加上张灵甫目中无人说话难听,这才导致“救援不力”。
黄百韬直到张灵甫全军覆没,也没能拿下被张灵甫主动放弃的天马岭,老蒋虽然恨得牙根痒痒,但顾祝同和汤恩伯知道张灵甫咎由自取而力保,黄百韬只受到“撒职留任”处分,没过多长时间就晋升为第七兵团司令官,并在碾庄圩被全歼,李天霞被“撤职查办”也是查而不办,后来还晋升为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八十三军军长,八十三军被全歼后重建,李天霞依然是该军军长,看起来蒋军高层对黄李二人“不救张灵甫”,还是能“理解”的。
打在黄百韬和李天霞身上的板子,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,最后都复职、升官,这也给读者诸君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:张灵甫狂妄自负,被歼灭是迟早的事情,如果他在向李天霞黄百韬呼救的时候,说“救救兄弟”,而不是命令黄李“向他靠拢”,那结果又会如何?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