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成家后中,总有一种奇怪的现象——儿媳妇们总觉得婆婆对不起自己启运配资,婆婆们总觉得儿媳妇过分?
尤其是牵扯到产后护理的阶段,更是摩擦不断。
01
90后的女生晓雯,看着床榻旁躺着刚刚出生的男孩,本应开心的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。
原因则归结于她有一个“精通古方”坐月子的热心婆婆。
面对连续十天红糖水熬制 “暖宫秘方”,每天下午固定 “猪脚生姜汤”,永远吃不完的鸡蛋, 最爱的水果沙拉则被拉进了黑名单......
本指望月子里能科学饮食慢慢恢复身材,结果十几天下来,看着这些油腻的食物,让她胃口全无。
婆婆关于“不能受风”的规矩更是严格。
三十多度的夏天禁止开空调,甚至开窗户......
要求穿着长袖长裤,裹得严严实实。
一旦她悄悄打开了窗户透透气,婆婆发现后立刻大惊失色,赶忙关上窗户,嘴里还不停念叨着:“月子里吹风,以后老了浑身疼,这可是一辈子的事!”
晓雯时常被热得头晕目眩。
对于卫生方面的规定,更令人咋舌。
不让洗脸刷牙,说是沾了水以后牙齿会掉光,脸会疼。
更不能洗澡洗头,晓雯产后身体虚弱,每天都出很多汗,整个人难受又邋遢。
在带娃这件事上婆婆更是“经验丰富”。
说孩子要“捂”, 大热天孩子被里三层外三层裹得像个粽子。
直到某一日看到婆婆用布条捆住孩子双腿,婆媳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。
与晓雯有一样经历的产妇并非个例。
更奇葩的也是数不胜数。
杭州工作的李薇产后经历堪称一场“家庭风暴”。
除了婆婆严格执行“古法月子”外,更离谱的是,还会将婴儿的胎发、指甲磨粉掺进鸡汤,声称“吃啥补啥”。
在李薇因中暑被送医急救,却被指责“娇气不懂事”后,最终与丈夫大吵一架后回了娘家。
河南产妇王芳的婆婆坚持用草木灰当婴儿尿布,认为“老祖宗的法子透气”;
广州的陈女士被要求顿顿喝加了益母草的红糖水,喝到呕吐仍被催促“排恶露必须喝”。
据某母婴平台调研,超60%的产后女性与长辈因坐月子观念产生过激烈冲突,“捂月子”“单一饮食”“不科学育儿”成为矛盾重灾区。
02
让婆婆们如此信奉的古方坐月子法,究竟藏着怎样的“执念密码”?
那些裹棉被、禁洗漱的固执要求,真的是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“金科玉律”吗?
回溯历史,古代坐月子的严苛程度远超现代人想象。
在秦朝时,便有类似现在“产房”的雏形,名为“侧室”。
在那里,坐月子你会受到专人的照顾。
别说其他亲人启运配资,即使是你想见自己的丈夫,也不会被允许,反而会触犯当时的法律。
而你需要在“侧室”里待三个月之久,也就是100天左右,才可以见到自己的丈夫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古人对产妇的“重视”程度呈直线上升。
例如,汉代当代律法《四民月令》其中的相关规定。
产妇居住的房间不能透风,门窗必须紧闭,甚至需要用炭盆加热室内温度。
这在炎热的夏天,让人怎么生存呢?
东汉《风俗通义》中记载,在汝南郡(今汝南地区)有一产妇因实在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,偷偷打开窗户通风。
却不想被婆婆谩骂,甚至被人捆绑在床榻之上,最终导致产妇惨死当场!
在饮食方面更是令人发指,仅能食用小米粥,和煮到看不出来形状的肉糜。
一切的瓜果,蔬菜,被全部禁止食用。
还命令产妇用草木灰代替清水擦拭身体,严明禁止产妇洗头、洗澡、洗脸、刷牙。
到了唐代,延续汉代的相关规定,要求产妇排泄需要亲人用木盆承接。
而污水必须堆积在房间内,到了满月时才可以整理。
还强制当时的产妇引用“益母草酒”,认为可以活血化瘀,但经常导致当时的产妇失眠,上火。
而洗漱则由草木灰变成了盐渍,导致产妇常常长满蛀牙,口臭熏人。
甚至如果产妇偷偷洗自己的贴身衣服,公婆有权利对其“鞭20”,直接将卫生问题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。
到了清代,对产妇的相关规定更是堪称“变态”。
结合了满族“坐福”与汉族“避风”,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规定。
规定产妇必须卧于三重棉被的布帐之内,外围再围一圈羊毛毯,仅仅留出一个小口传递吃食。
在夏天,布帐之内宛如蒸笼,产妇中暑休克死亡的事例,时常发生。
可每当产妇忍受不了炎热,想打开布帐时,就会被婆婆严厉喝止!
彼时汉族的“生化汤”盛行,当归和川芎等中草药被滥用,甚至有产妇喝到药物中毒。
在满族产妇产后第三天,就会根据“祖训”将其头发剃光,用姜片涂抹头皮。
马桶则置于床下,产妇不得起身排泄,如若起身就会遭到婆家人的谩骂和羞辱。
如此骇人听闻的“产后护理知识”,就这么一代代流传下来。
如果这么来看的话,确实会发现如今的婆婆们,已然展现出许多现代化思维。
03
随着科学知识普及,“新型坐月子”正成为主流。
现在不少新手爸爸成了妻子坐月子中有用的 “调和剂”。
他们不再做甩手掌柜,而是主动学习产后护理知识,成为了妻子和父母之间的桥梁。
婆婆们也在经验革新,张阿姨退休后参加社区组织的母婴护理培训。
在儿媳坐月子期间,她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巧妙结合既避免了“捂月子”的弊端,又保留了传统关怀的温度。
经济条件优渥的白领妈妈苏晴,在产后直接入住高端月子中心。
原本在她心中的第一印象,就是一群产妇待在一个房间里,统一管理。
当她进入当地的月子中心时,才发现情况和她想的完全不一样。
五层的独栋建筑,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,康复中心、婴儿按摩、产妇单独的房间、瑜伽房电影房台球室,看的她眼花缭乱,目不暇接。
24小时专业团队随时待命,每日监测她的身体情况。
营养师精心定制的月子餐,味道可口的同时还兼具营养。
甚至在其中看到了火锅房和麻将桌,工作人员称心情的放松和特色的饮食对于产妇同样重要。
她在旁边墙上贴着的作息表上,看到了产妇一天完整的作息。
除了8点,12点和18点固定吃饭时间外,其他时间均可以自由选择娱乐活动。
产妇每天生活在这里,专人护理,吃喝玩乐配备的一应俱全,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,从根本上杜绝产后抑郁的发生。
除了月子中心,金牌月嫂的上门服务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。
居住在普通社区的张女士一家,就选择了一名月嫂“王姐”。
王姐不仅可以熟练的冲泡适合不同阶段的奶粉,还能通过观察宝宝的排便情况调整饮食。
张女士的婆婆,从最开始不放心在一旁“暗中观察”,到后面主动跟着王姐学习育儿技巧。
导致婆婆逢人便夸“以前总觉得老办法好,现在才知道时代进步了,科学育儿真管用。”
更有年轻家庭选择全家 “充电” 模式,通过报名线上育儿课程,全家围坐在客厅电视前学习。
爸爸负责用电脑整理知识点,妈妈在便签上记录重点,就连年迈的爷爷也戴着老花镜认真做笔记。
他们还制定了“家庭育儿公约”。
宝宝抚触由妈妈主导,奶奶协助;
夜间换尿布爸爸承担主力,爷爷负责后勤保障。
这种全家参与、分工明确的方式,让整个月子期既温馨又有序。
结语
从代代相传的经验之谈到有据可依的专业指导。
新型坐月子方式的流行,不仅是健康理念的迭代,更是家庭关系的温柔进化。
当丈夫用理性与温情搭建沟通桥梁;
婆婆以开放心态拥抱新知;
月嫂以专业赋能照护;
年轻人用创新重塑体验。
曾经横亘在代际间的“月子鸿沟”正悄然消弭。
这一场关乎爱与科学的变革,成为全家人共同成长、相互理解的温暖旅程。
为新生命的到来,铺就更明亮的起点。
参考资料:1.产后修复.摇篮育儿 [引用日期2016-07-25]2.咸阳秦原中医农业研究研院组编.中医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初探.北京.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.2024.28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